俞丽拿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在我们特别策划的这个《梁祝》专题中,为您带来的第一个版本来自俞丽拿。这位《梁祝》的首演者,也是这部作品公认的权威演奏家,在数十个春秋中将这部不朽的作品演绎了无数次。下面这篇文章记载了俞丽拿2001年年底前往台北演出前记者对他的采访。有趣的是文中还多次提起了她的爱子李坚,而我们送给大家试听的版本却正是俞丽拿和李坚的合作演出,所以特以这篇文章讲述唱片背后的故事。
 

台北,11年后人们再听《梁祝》,站在台前的仍是俞丽拿,一把小提琴拉出缠绵心绪。共读、送别、抗婚、化蝶,人们熟悉的旋律响起。《梁祝》之前,上半场,俞丽拿的儿子李坚俯身独奏,任钢琴的悠扬之声先弥漫上空。一台母子音乐会赢得掌声。冬天,台北不冷,一首不朽的曲子送走2001年。

我在新年伊始提笔,眼前浮现上海的那场母子音乐会——1994年举行。很巧,也是冬天,但永恒不衰的梁祝爱情温暖人心。李坚指挥,我坐在前排,清晰看到俞丽拿每每停顿一刹的目光深情投向儿子。演毕。俞丽拿亲吻儿子,满脸全是欣慰笑意。上海音乐厅掌声雷动,寒冷化解在浓浓的母子情深中。我以为这是第一次母子音乐会,俞丽拿摇头,说了第一次的时间和地点:1990年、台北。从此,母子俩的身影辗转海内外,把不朽的曲子渲染进一个一个春夏秋冬。

母子情深

亲情演绎至情。那么,对《梁祝》,母子的第一次沟通缘起何时?往事久远。我透过尘封记忆看到那一幕情形:曾经,很小的李坚翻看家中橱柜,不经意间发现几张旧旧的唱片。俞丽拿取出一张,放在旧唱机上,母子俩贴着唱机倾听———“文革”,《梁祝》已是“毒草”,岂敢放大音量呢?儿子由新鲜到惊喜,他听到母亲低低的声音:“这是我拉的……”一直,没有人告诉他母亲正是第一位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人,没有。母亲证实着,骄傲开始潜藏李坚心中。长大、远去美国,钢琴弹奏出悠远之声,李坚的生命竟也与音乐相伴。小提琴、钢琴,母子融通的亲情终于展示《梁祝》,展示爱的至情。

《梁祝》不朽!我在俞丽拿赴台前采访她,询问当年。俞丽拿笑,浸入回忆。窗外,浦东的风景掠过,我们乘坐的车正驶往上海科技馆。当年,上海音乐学院,俞丽拿晨起晚读的大学生涯展开于此。很苦。严格的训练之下,她困惑小提琴的前景———何时,小提琴演奏才能被人们接受?院里决定成立小提琴民族学派,试验改编民乐曲,普及到街道、广场演出,一展小提琴乐队魅力。但,考虑的名单里没有俞丽拿。理由:国际比赛还需要俞丽拿参加,别被试验耽误。俞丽拿递了报告上去,态度坚决:“即使试验影响了我,我也在所不惜。”开始试验,俞丽拿奔忙在演出之中,直至1959年来临。

上海科技馆到了,我们停下1959年的话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一起伫立AEPC会议室回味刚刚过去的激动。俞丽拿休闲的淡色T恤外加大衣,在馆内兴趣盎然地游览、视察。她是全国政协委员。馆内没有缠绵悱恻的音乐,但我的思绪显然已经留在1959年———《梁祝》怎样诞生?俞丽拿接着回忆。1959年,国庆10周年上海舞蹈汇演(现在的上海之春),任务同样下达至上音。送选什么节目?讨论纷纷扬扬,大炼钢铁的内容?全民皆兵的内容?都不行。《梁祝》如何?院长孟波大胆拍板:就是它吧!恰在上音进修的浙江越剧团乐队演奏员何占豪领命,与同是上音学生的陈钢伏案而写,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当然是民族的,但怎么体现民族性?加入月琴、琵琶、三弦?一试,难以与西洋乐队吻合,只有弃之不用。重新定位:用世界通行的交响乐语汇诠释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神韵和精神,让爱而飞!

首演,上海兰馨大戏院的帷幕拉开,18岁的俞丽拿站在台前,开始拉,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观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梁祝》成功。这是1959年5月,春天,万物新生的季节。俞丽拿,上音二年级的学生,从此与《梁祝》相伴。再来看首演继续的情形:掌声不停,谢幕,仍然不停。俞丽拿重新又拉,音乐回旋上空,沁入心扉……弹指一挥间,1959年遥远而去,但《梁祝》经久不衰。唱片、音带、CD,200多万张的发行量何尝不是家喻户晓的寓意?香港无线电视台去年开拍的全球十大杰出华人,俞丽拿是其一。所拍的内容正是《梁祝》。“拍完将在全球播放。”全球,我想着他们母子的身影,辗转所到的地方,《梁祝》不正是在那里响起吗?

对世界,俞丽拿已经是一个有分量的名字。不妨简单一览她的履历:1960年,柏林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俞丽拿担任中国女子弦乐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获奖,这是中国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奖;1962年至今,她经常担任国际国内小提琴大赛评委;1993年,她成立中国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小提琴,我想起俞丽拿曾经对它有的困惑,现在,她自己来完成了这个答案:《梁祝》不朽,奏出《梁祝》的小提琴手又怎能不为人所知呢?

上音,从求学到任教,她的人生一直在这里展开。演出、教书,她的两个舞台同样绚丽———因为渗透着小提琴的声音。她提到了她的学生,潘依琼、王之灵、徐杨、黄蒙拉、朴丹庇(韩国)……我知道,她在谈艺术生命的延续。我听到了《梁祝》以外她的执著———还是为了小提琴。执著的结果终于在1992年显示,即潘依琼获奖。这是俞丽拿第一次带学生参加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次,11岁的潘依琼就在12岁至17岁组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和“最年轻选手奖”。高兴、狂喜不已,两年前第一次台北母子音乐会成功举办的激动一起涌来!

1990年的情形再现:台北人兴奋了,要再听《梁祝》,俞丽拿在加演的一场拉响它,任不朽的声音留下……指挥、伴奏,李坚融入《梁祝》的情形。那,他单独演绎过《梁祝》吗,用钢琴?俞丽拿回答有,时间:1999年。上海商城音乐厅,《梁祝》创作40周年纪念庆祝会上,人们听到了钢琴弹奏的声音,一样的轻柔婉转!这一次是俞丽拿说好!而我,注意到的是向前翻开的年历;1998年,法国第八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分获少年组第一名的王之灵与青年组第四名的徐扬同是俞丽拿的学生。但巴黎之行,他们拮据而寒酸,俞丽拿是带队和保姆,精打细算每一分钱。卢浮宫、凯旋门,他们望门而退,没有钱入内———但艺术、小提琴何尝不是深驻于心呢?那门,已经足以唤起他们联想。我感慨俞丽拿的艰辛,她笑笑,没有渲染。可我看得出她不会退却,她提到了那么多学生的名字。小提琴,因为她和他们而会不断被人提起。李坚的演绎不正是在支持母亲吗?

落笔,俞丽拿已经从台北返回。我听到了那热烈场面的叙述:上半场结束,儿子李坚钢琴演奏的余音缭绕,俞丽拿在下半场亮相。《梁祝》响起,结果可想而知,俞丽拿在欢声雷动中几次加演后得以谢幕。儿子的称道令她欣赏:“好得不得了!”台北人呢,11年后的台北人同样振奋:“你拉的声音太美了,听你演奏的《梁祝》就是不一样。”俞丽拿带回了他们的肺腑赞誉。赞誉之声融进新年。